歡迎訪客. 登入 or 註冊

10 回答

层议制形式的社会组织之先例

發布者: 1702 次瀏覽 , ,
層議制

层议制不是非自然的,而是自然的萌生,只是随后发生变异

關注此議題
通知我
guest
10 個討論
時間順序
最新發言 得票最多
就選取內容評論
查看所有討論
tritone
tritone
3 年 前

工厂工人的确容易采用层议制组织工会,甚至政治组织。王先生觉得,在业主委员会上推动层议制,主要障碍是什么?

王力雄
王力雄
3 年 前
回覆了  tritone

其實最適合推行的民間層議製就是小區的業主組織,也是最有現實需要的。現在的業主組織主要障礙就在規模過大,無法溝通,基本發揮不了有效的作用。而業主委員會是否有效,只能看委員們是否能積極和公正,多數也做不到。這種問題只有層議製可以解決。

Jo Li
Jo Li
3 年 前

我相信部落時代層議制曾經出現,但為什麼當人口進一步集中後卻被封建制和中央帝國取代了?

王力雄
王力雄
3 年 前
回覆了  Jo Li

人类的早期社会通常是这样,超过充分直接沟通限度的血缘氏族会分化为几个氏族;几个氏族再以胞族方式形成联合体;属于共同亲族的若干胞族、氏族进一步联合成部落;再发展到部落联盟——这种发展采用了间接沟通的方法和结构。

随社会规模扩大出现间接沟通结构,氏族联合为胞族,推举负责调节氏族纠纷和主持共同活动的胞族长;胞族联合成部落,由氏族首领和胞族长推选部落头人,氏族首领和胞族长共同议事;形成的部落联盟则是由部落头人选举产生军事首领或酋长,并设议事会——人类学家描述的这种早期图景,和《权民一体论》论述的”“递进自组织”或《转世》中描写的层议制颇为类似。

直到这种间接沟通结构成为日常状态,沟通枢纽便成为固定角色。当部落或部落联盟的命运越来越取决于对外战争时,有军事天赋和功绩的首领就很难再被选举罢免,日益成为被崇拜的卡里斯马(Charisma)——“魅力型权威”。在普通部落成员不能参加联盟会议的情况下,当首领告诉他们需要打仗或者需要交易时,他们无从参与意见。在部落命运越来越取决对外关系时,能替代去世老首领的,除了常年陪同其参与对外活动的首领之子,谁还有足够经验和人脉足以担起部落命运呢?于是有特权且世袭的阶层就这样脱颖而出。

当间接沟通结构上的枢纽不仅成为固定职位且被固定的人把持时,沟通结构就开始与民众分离。那些把持沟通枢纽的人会有意把间接沟通的层次和不断细化的专业分支当作藏身壁垒,制造复杂,不让民众搞懂,以切断民众对自身的沟通,不受民众制约,其上位不再通过民众,权力则用于为个人和家族谋利。这就是后面我们熟悉的社会路径了。

Jo Li
Jo Li
3 年 前
回覆了  王力雄

謝謝王老師詳盡的回答。我也相信在中國古代歷史裡,所謂“堯命四岳推舉繼承人”,也是堯作為部落大酋長,實行層議制的一個反映。不過既然在古代層議制最終被世襲制取代,為何我們有信心在現代推行層議制,最終不會被獨裁者(透過控制軍隊/溝通樞紐)騎劫,或實行多數人的暴政?

王力雄
王力雄
3 年 前
回覆了  Jo Li

层议制与那些递进结构的不同在哪里? ——关键在于规模。 在组织发展期间。人数增加总是令人鼓舞的,似乎越多越好,但若不能有意识地及时通过裂变和分层限制每个组织层块规模,在超出了可充分沟通的限度后,主持人、权组织、有权无权的二元结构等便都会出现。
基层层块是递进自组织的起点,其能否保持自组织性质,决定层议制组织能否真正形成。然而以往不看重基层,注意力都在高层。如同原始数据有问题,后面的运算再严谨也不会真实。若不能自觉将基层规模限制在可充分直接沟通的范围,对当选者的制约即失效。其参与上级层块便不依从共同体意志而依从其个人意志,权与民的断裂也就发生,民众仍然是无权的。从法国革命到俄国革命,都是这样的轨迹。
层议制的核心之一是限定层块规模在可充分直接沟通的范围,加上层议制另一个核心——随时罢免和选举,因此不会产生独裁者。

3
0
寫下觀點,加入討論 ( 用戶和遊客皆可參與 )x